精密測量院擁有兩個國家重點實驗室,一個國家大型科學儀器中心,一個國家臺站網等4個國家級平臺,各類省部級重點平臺基地20余個。 現有職工600余人,其中院士4人、杰青13人,各類國家、科學院、省部級人才占比60%以上。2017年至今,在精密測量領域承擔了數十項重大重點項目,其中,國家戰略先導專項(2.5億元)1項、重點研發計劃12項、各類重大儀器研制專項10余項。精密探測技術和儀器已成為精密測量院滿足國家需求和社會經濟發展的優勢領域方向。 精密...
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以下簡稱精密測量院)是由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始建于1958年)、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始建于1957年)融合組建而成,是湖北省首個中國科學院創新研究院。 回望來時路,崢嶸六十載。在方俊、王天眷、張承修、李鈞、李國平、丁夏畦、許厚澤、葉朝輝等老一輩科學家的帶領下,精密測量院歷經幾代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和開拓創新,解決了一系列事關國家全局的重大科...
精密測量院立足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面向國家的重大戰略需求,發揮多學科交叉優勢,開展原子頻標與精密測量物理、大地測量和地球物理、綜合定位導航授時、腦科學與重大疾病以及多學科交叉的數學計算等研究,促進以原子頻標、原子干涉、核磁共振、重力測量、地震探測等精密測量技術為核心的學科發展,形成精密原子、精密分子、精密地球三...
4月17日,應精密測量院袁運斌邀請,奧地利科學院院士、格拉茨大學教授Gottfried Kirchengast和高級科學家Julia Danzer到精密測量院進行學術交流,并做題為“利用對地觀測技術監測地球氣候變化:氣候變化物理學和低碳新見解”的學術報告。會議由中國科學院院士、精密測量院副院長倪四道主持,副院長王勇、研究員袁運斌等60余名師生參加了此次交流會。
報告通過介紹近年來對地觀測技術的進步如何加深人們對于溫室氣體排放與全球變暖關系的理解和建模,揭示了人類活動與氣候變化關系的基本物理原理。并以極端天氣加劇為例,介紹了如何利用高分辨率的觀測數據引入一類新的指標用于跟蹤監測極端天氣的演變情況,重點探討了對地觀測技術如何應用于碳達峰碳中和、溫室氣體排放的氣候影響分析和解決方法研究。
報告結束后,與會人員就利用對地觀測技術監測地球氣候變化等問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并約定未來擬圍繞對地觀測技術在碳達峰碳中和等前沿領域展開深層次科研交流與合作。此行,Kirchengast教授和Danzer博士還與中國科學院院士孫和平就對地觀測技術未來的發展和雙方合作展開了深入的交流。
Gottfried Kirchengast,格拉茨大學地球物理首席科學家和教授,奧地利科學院院士,施蒂利亞州科學、研究和藝術榮譽徽章獲得者。他是格拉茨大學韋格納氣候與全球變化中心的創始主任,格拉茨卓越氣候變化領域發言人,地球觀測與氣候戰略的發言人,奧地利國家氣候委員會的科學代表,同時兼任眾多其他領導職務。撰寫了350多篇出版物,指導了40多名博士生,并在國際科研合作中作為領導者在地球觀測和氣候科學領域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
會議現場
學術會議
奧地利格拉茨大學Gottfried Kirchengast教授一行到精密測量院訪問交流
4月17日,應精密測量院袁運斌邀請,奧地利科學院院士、格拉茨大學教授Gottfried Kirchengast和高級科學家Julia Danzer到精密測量院進行學術交流,并做題為“利用對地觀測技術監測地球氣候變化:氣候變化物理學和低碳新見解”的學術報告。會議由中國科學院院士、精密測量院副院長倪四道主持,副院長王勇、研究員袁運斌等60余名師生參加了此次交流會。
報告通過介紹近年來對地觀測技術的進步如何加深人們對于溫室氣體排放與全球變暖關系的理解和建模,揭示了人類活動與氣候變化關系的基本物理原理。并以極端天氣加劇為例,介紹了如何利用高分辨率的觀測數據引入一類新的指標用于跟蹤監測極端天氣的演變情況,重點探討了對地觀測技術如何應用于碳達峰碳中和、溫室氣體排放的氣候影響分析和解決方法研究。
報告結束后,與會人員就利用對地觀測技術監測地球氣候變化等問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并約定未來擬圍繞對地觀測技術在碳達峰碳中和等前沿領域展開深層次科研交流與合作。此行,Kirchengast教授和Danzer博士還與中國科學院院士孫和平就對地觀測技術未來的發展和雙方合作展開了深入的交流。
Gottfried Kirchengast,格拉茨大學地球物理首席科學家和教授,奧地利科學院院士,施蒂利亞州科學、研究和藝術榮譽徽章獲得者。他是格拉茨大學韋格納氣候與全球變化中心的創始主任,格拉茨卓越氣候變化領域發言人,地球觀測與氣候戰略的發言人,奧地利國家氣候委員會的科學代表,同時兼任眾多其他領導職務。撰寫了350多篇出版物,指導了40多名博士生,并在國際科研合作中作為領導者在地球觀測和氣候科學領域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
會議現場